近年來,漣水縣始終把富民強村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中心任務,注重激發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內生動力,堅持因村制宜、精準施策,推動富民強村渠道更多元、內涵更豐富、動能更強勁。
一是打造欣欣向榮鄉村產業,筑牢農民增收致富“硬支撐”。漣水縣立足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,在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基礎上,實施優質稻米“品質提升、延鏈強鏈、主體引育、品牌打造”四大行動,以南粳9308、南粳66等優質品種為主,深入推進標準化種植、精細化加工、品牌化運營,建成4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(水稻)標準化生產基地,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,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,帶動全縣2萬余戶農戶參與優良稻米種植,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和基本保障。堅持走“科技興農”路子,與省、市科研單位聯合設立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、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等科研平臺,引進達寶莉、特利龍等適合漣水地區生長的高產優質品種,通過盤活低效閑置大棚“擴規?!?,強化蘆筍制品研發生產企業招引“延鏈條”,舉辦漣水蘆筍節、蘆筍廚藝大賽、蘆筍菜肴品鑒等活動“強品牌”,逐步成為江蘇最大的設施化蘆筍種植基地,帶動3000人就業增收,創成國家蘆筍設施栽培標準化示范區,“漣水蘆筍”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。依托今世緣酒業帶動作用,打造3萬畝釀酒高粱種植基地,實行訂單化種植,畝產效益較小麥、水稻等本地傳統作物增加500元左右。放大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效應,深挖紅色文化、農耕文化、民間技藝、地方戲曲等文化資源,開發形式多樣的休閑農業新產品,加快推動農旅融合、農文融合、農商融合,激活鄉村多元內涵價值。抓住產業數字化新機遇,健全農村電子商務營銷網絡,用好“漣水館”“漣水有禮”銷售平臺,不斷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。
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,奏響主體聯農帶富“協奏曲”。漣水縣組建食品產業招商攻堅專班和農業招商協作組,深入開展食品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招引,完善掛鉤服務農業龍頭企業機制,開展銀企和人才、基地與企業對接活動,支持技改擴能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,打造農業龍頭企業矩陣。依托優質稻米、蘆筍等產業發展,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,加強家庭農場名錄管理,加大示范家庭農場培育力度,持續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聯創,支持參與建設農產品冷鏈保鮮倉儲設施,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、開展互聯網營銷。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建設本土優質原糧生產基地,通過“龍頭企業+村集體+基地”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基地”等多種形式,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,提高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水平,吸引和帶動廣大中小農戶成為產業鏈“合伙人”,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。
三是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,點燃要素聚合裂變“強引擎”。漣水縣在全省率先開發扶貧資產管理系統,對“十三五”以來形成133類、4.7億元扶貧資產全部進行信息化管理。探索“扶貧資產+保險”模式,保費縣補貼50%,累計投保37 個項目、保費1.31億元。開展“七空間一資源”排查治理,推進高標田、土地流轉、農房改善中新增溢出的土地收歸村集體,整合村域范圍內土地、水面和林木等資源,通過自主開發、聯合開發等方式,實現“小田變大田、低效變高效”。加大村莊內部土地、廠房等零散資源整合力度,積極盤活村集體老舊辦公用房、會堂、廠房等閑置資產,增加物業租賃收入,提高“三資”利用效率,試點村居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平均增收30.8萬元。實施已脫貧人口小額信貸金融扶持政策,累計發放貸款9367筆、2.89億元,幫助9000余戶農戶實施創業項目增收致富。在高溝鎮試點“網格金融”幫辦服務機制,每村選定金融服務聯絡員,派駐網格金融助理,信用評定5萬人、授信額度40.6億元。實施“漣康?!毖a充醫療保險、“防返貧”保險、鄉村公益醫療互助試點等項目,解決“因病因災”致貧返貧問題,切實兜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。
四是開展黨建引領提升行動,開創頭雁振翅領飛“新局面”。漣水縣建立完善集體經濟發展與經營管理人員報酬增長掛鉤機制,舉辦村書記“興村實績”擂臺賽,結合特色產業發展,鼓勵引導村集體領辦股份合作社、對接社會化服務,目前正在著手領辦項目的村集體已有70個。建立群眾和集體經濟利益共同體,讓農戶入股“分股金”、土地流轉“獲租金”、家門口就業“掙薪金”,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。建立“人才黨支部”。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、能人回鄉、農民工返鄉、企業家入鄉,組建鄉村振興“人才黨支部”,吸納在外鄉賢、合作社法人代表、規模農業經營戶、特殊技能人員等人才黨員191名,47人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,21名到村任職,幫助群眾實施蘆筍、西瓜等特色項目42個,帶動成立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241家。做大“三農資金池”。始終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,2022年以來爭取上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7364萬元、其中用于發展特色產業占比76.8%,縣級財政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支出比例達14.6%,“十四五”期間給予每個縣定重點幫促村60萬元產業幫促資金,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。